提及王家卫太多的盛赞赋予他也不为过。

鲜明的个人风格、一如既往的艺术追求、镜头那些处于最好年华的男男女女、天才个性的自编自导融于一身、黏糊又破碎的故事、情绪化的台词、摇晃的镜头……

这绝对不是一个中国影迷对“自家导演”的自吹自擂,

美国当代名导昆汀视王家卫为偶像;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不仅是王家卫的粉丝,全片也都在向王家卫致敬。

他的电影自成一派,就好像王家卫导演这个人——戴着墨镜,玩世不恭。

如果让小编选一位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和王家卫平行对比的话,那么小编的选择可能是漫画家——几米。

王家卫的经典电影实在太多,

比如:《春光乍泄》《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一代宗师》《旺角卡门》……

如果说姜文是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戏剧,

那么王家卫则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

永恒的“人生孤独”主题、多线并行偶尔交汇的故事、无法沟通的疏离人物、意识流的旁白、象征性的物件、荒诞放肆的人物举止……

像一个真正的玩世不恭却无比认真的艺术家。

属于亚洲人的小感性、孤独、闷骚、含蓄、害羞、词不达意、话中有话,

王菲戴着墨镜瞪着大眼睛的古灵精怪、烫着张扬卷发穿着长款风衣的林青霞闷骚又张扬、奔跑的金城武意气风发内心却迷茫失落……

套在一群蓝眼睛金色头发的美国人身上会是什么模样?

2007年墨镜王的电影《蓝莓之夜》做出了一份答卷,

豆瓣7.6分,imbd6.7分。很显然,他完成的还算不错。

《蓝莓之夜》依旧延续了王家卫作品的老路,几个表面看似毫无关联内里有着情绪牵挂的故事:

伊丽莎白被男友抛弃,伤心又苦恼的她把钥匙扔在咖啡店里。

咖啡店里的老板杰瑞米保存了很多钥匙,每把钥匙都埋藏了一个伤心的故事。

伊丽莎白爱吃店里没人点的蓝莓蛋糕配上一团冰淇淋,在某一晚她决定离开纽约,穿越美国到处看看。

在旅途上认识了明明深爱却围囿彼此的分居夫妇,还有豪爽爱赌却鲜回家看望父亲的少女,每到一个地方就给杰瑞米写一张明信片。

以他人为镜,伊丽莎白找到了爱的真谛,回到纽约,看见等待自己的杰瑞米,

可以幸福地,再吃一客蓝莓蛋糕配上一团清甜的冰淇淋,放心享受爱的欢愉。

将王家卫的电影与其他电影比作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距再合适不过。

如果你读巴尔扎克读托尔斯泰读勃朗特三姐妹读福楼拜读陀思妥约夫斯基,那你必然会去了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希腊文化;

可是如若你读普鲁斯特读伍尔夫读萨特读加缪,那么你完全可以抛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现实主义这些枝梧,重新接受。

所以解读王家卫的电影,更多的是看一种情绪,一种主义。

如果戳中了你,那么你会欣喜无比,原来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一群人和我同样的孤独、奇特;

如果戳不中你,你可能会昏昏欲睡,支离破碎的故事、摇摆的镜头,120分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蓝莓之夜》的故事倒是比墨镜王前几部作品的风格削弱了一些,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更通俗了一些。

被抛弃的不甘心的伊丽莎白,遇见了守着一间咖啡厅的吉瑞米;

准备放飞心情的她,一路上边打工边攒钱,遇见了互相折磨又彼此相爱的夫妇;遇见了看人很准却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赌神少女。

到最后她发现,所有因为任性的失去到最后都会后悔,一定要抓住自己眼前的幸福,不要被过去蒙蔽。

看似简单的失去——寻找——找回的故事,却被王家卫玩出了花。

亚洲人的小感性、美国人的豪放真性情,被结合的恰到好处。

首先,王家卫这豪华的选角就赢了。

很难想象这样的王氏感性文艺电影,被豪爽可爱的大表姐或者张扬调皮的石头姐演绎会是什么样的味道。

而王家卫的选角就有着他自己的味道:八项格莱美得主、唱着爵士乐声音沙哑的诺拉琼斯作为女主角;

棕色微卷中长发厚嘴唇深色瞳孔优雅慵懒还有些神经质的女神蕾切尔薇姿;

和各种类型都能驾驭的娜塔莉波特曼;

还有文艺绅士风的裘德洛。这样的演员组合在一起就完全是一版“西方《重庆森林》”

依旧是有着等待情怀的电影,开一间不大却温暖的咖啡厅,对每一个前来消费或寄存钥匙的人微笑;

《重庆森林》里的凤梨罐头换成蓝莓派;

依然是中国式的“书信情怀”,

“有些话写出来比说出来好”;中国文艺青年偏爱的“轧马路”

寒冷夜晚坐在霓虹闪烁的街道和刚结识的陌生人分享一支烟,顺便分享一个故事,

那股默契,微妙而美好;

甚至那些文艺又孤僻的意象都充满了亚洲人骨子里的感性和意蕴:

丢下一串能打开家门的钥匙、不知去向却一直在路上的巴士情怀,纽约的裘德洛像极了香港那个吃着过期凤梨罐头、在深夜给猪按摩的何志武。

西方人的豪爽乐观也被融入进了王家卫的慢镜头中,

伊丽莎白出场时关于男友出轨不爽的大发雷霆、质问裘德洛“她和我哪个比较漂亮”都是美国妞儿骨子里的张扬豪迈;

内心蠢蠢欲动的伊丽莎白和嗜赌成性、脱离家庭的不羁少女都是美国女孩的一部分缩影,

她们一同开着敞篷车在路上的驰骋、交心更是美国电影里经典的“公路情结”。

颇有些《末路狂花》的意味,只是少了对男权世界的反抗,多了对自我和从彼此之间的探究和寻找;

包括那个外貌浪荡内心脆弱敏感的美妇人,也只有西方女人才会彻底的与家庭决裂不肯给丈夫一点希望和面子;

裘德洛的咖啡厅老板恰到好处,既有西方男人的开朗直接,也有混合了王氏镜头下东方男子的敏感体贴:含蓄的主动,吻掉女孩嘴上的蓝莓派。

这些孤独的人儿,像极了你我。假装骄傲洒脱的对握在手里的东西不屑一顾、挥之即去;

只专注着手中的香烟、伏特加、牌桌上的筹码,这些身外之物,直到失去的那一刻才迷失了一切,怅然若失。

还好伊丽莎白在她行走的道路上最终发现一直等待她的那个人,那份蓝莓派才是最终的归属。

这样的王氏情怀,孤独又浪漫;

不是洛杉矶式的《爱乐之城》热烈的追求、鼓励着彼此的梦想和未来,也不是美国乡村式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大家都有点神经病、但是不乏励志、搞笑又温馨;

这是融合了东西方的“蓝莓之夜”:

她在地铁站被抢劫了钱包,他在咖啡厅里劝架被打出了鼻血,她气喘吁吁的问他“能借一张纸巾吗?”

是王家卫镜头下的含蓄疏离又真诚默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会员所上传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