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管理中,没有一种纪律方案可以适应所有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班级,你必须有不同的纪律方案,而且纪律方案需要适时修改,甚至不断的升级。一般来说最开始的时候纪律方案都由老师来制定。之后有的老师会转向和学生一起制定,最终采用让学生自我负责的方案,可见纪律方案具有连续性。
作为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你也应该学会制定、执行和升级你的纪律方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三种纪律方案。
由教师负责的纪律方案
这个方案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纪律=规则+后果,你看,纪律方案的第一个部分是规则,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因为你要通过规则让学生知道行为的底线。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规则一定要提前告诉学生,不要临时变卦,也不要等出了问题直接来处罚学生,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规则就是一种惩罚,也会觉得你出尔反尔,甚至影响到他们对你的信任和尊重,所以要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设定好规则。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你所期望的,哪些行为会受到阻止。
由于每个老师对行为的容忍度不一样,所以在学校里面制定统一的规则非常必要,他可以让学生知道学校里是有人在管理他们,并且对他们的学习环境负责任。学校不仅要设定行为限度,还要积极维持,只有在这样安全并受保护的地方,学习才能毫无顾虑。
具体应该怎么样制定规则?你首先要搞清楚都有哪些规则。通常来说,它包括一般性规则和特别规则。
一般性规则的范围很广,比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乐于助人、保持清洁。这些规则笼统地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
特别规则是针对特定行为的明确规定。比如上课铃响要进教室,见到老师要问好,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等。我们要制定的规则是特别规则,你一定不要把一般性规则和特别规则混淆起来。
还要提醒你,规则应该简短,而且要把特别规则控制在五条以内。
为什么不能超过五条?你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号码都是由一组五个或者不超过五个数字组成的。大家发现三到五个数字组成一组的号码最好记,所以要把规则的数量控制在学生能记得住的范围内,不要超过五条。如果必须超过五条,也不要一次都公布出来,你可以用一条规则来替代另一条。比如某一条新规则很有必要,那就用它来替代旧的,学生对被换掉的旧规则已经习以为常,你就可以把它当作默认的规则,让学生继续来遵守。
纪律方案的另外一个部分是后果。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强调后果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规则的后果通常有两种,一种叫积极后果,也就是遵守规则时所能得到的奖励。每个人都喜欢在完成任务后获得奖励,但是无休止的分发小贴纸、糖果或者其他的物质奖励,只会强调一种观点,那就是遵守规则能得到好处,这样的规则不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你要鼓励学生用负责任的行动来赢取奖励。
规则的另外一种后果叫消极后果,也就是违反规则时要受到的处罚,当你发现有学生违纪,不要中断教学去惩罚他,以免干扰教学节奏,打扰到其他专心学习的学生,你可以不动声色,在黑板特定的区域,记下这个违纪学生的姓名,一下课马上就开一张罚单给他,总之不要大张旗鼓,但是必须要及时处罚。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负责的纪律方案
制定这样的纪律方案,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和学生达成某种协议,我把它叫做“我的行动计划”。在文稿中附有一份行动计划的范本,你可以查看。执行行动计划的具体方法很简单,分为三步,分别是填写、签署、调整。
第一步填写,就是完成行动计划中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你的违纪行为是什么?让学生列出自己违反的规则
(2)导致违纪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你可以让学生列举所有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找出问题并识别原因。这个技能在学生将来的生活中也很有用,你现在就得教会他。
(3)你要采用什么方法或者手段来改正你的违纪行为?这个步骤可以让学生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存在着联系,学生应该根据问题及产生原因来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并且认真执行。
依次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在行动计划上签上名字、日期还有完成的期限。这就是第二步:签署行动计划。
第三步调整,是指如果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需要重新来思考前面所提到的第三个问题,也就是你将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改正你的违纪行为。你看,教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比对他们大吼大叫要好的多。经过不懈努力,让学生坚持执行,直至改正缺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老师、家长和朋友们的鼓励,所以你一定要在执行成功之后对学生进行表扬。
不过,理解这个行动计划对低年级的孩子会有一定的困难,你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比如专门安排一张违纪课桌,让违纪的孩子在这里反省自己的行为。如果他想回去参加活动,就必须要向老师承诺:我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你也可以给那些因不够自律而被叫停的孩子提供一个反省的场所,取名叫做“时间暂停中心”。这些方法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和老师共同为纪律方案负责。
学生负责的纪律方案
它的理想效果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责任感划分为四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是:无意识、强制、合作和自主。
无意识,就是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为所欲为,对社会秩序视而不见。比如有的学生想说话就说话,根本不管老师是不是在上课,同学要不要听课。无意识状态其实就是毫无责任感的状态。
强制,就是只有出现更高的权威和严格的命令,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比如上自习的时候,如果有老师在场,大家可能不敢说话,但老师一旦离开,立刻就炸了窝。这个层次的责任感主要来自于对权威的服从。
合作,是在团队中能顾及其他成员的利益,采取适当的行为。比如要打篮球赛,每个队员都会为了本班的胜利而努力。这个层次的责任感产生于对团队的归属。
最高级别就是自主。如果说强制和合作这两个层次的责任感都来自于外部,而到了自主这个阶段,责任的动力就是来自于自身。不管有没有老师在旁边,不管有没有人知道你是哪个班的,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看到陌生人需要帮助会伸出援手,这才是承担责任的最高级别。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首先,在开学初,你就要把责任感的四个级别划分告诉学生,不要等到发生违纪行为时才说。当学生意识到每个级别究竟如何表现,并且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属于哪个级别的时候,他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当违纪行为发生的时候,让学生判断他自己的行为属于哪个级别。注意,在这个时候不要把学生的责任感级别和他的行为相混淆。比如上课随意说话,你要帮助学生确定的是这种行为所属的级别,不要跟他去讨论说话的内容和细节,这样才能拒绝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而辩护。
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处的级别,思考一下如何改变这些不当的行为,启发学生像责任感体系的更高级别迈进。显然,通过“晓之以理”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可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感悟和内化,形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这样做既有助于改变违纪行为,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分析了三种不同的纪律方案,从教师负责、师生共同负责到学生负责的纪律方案,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学生责任感的蜕变。经由纪律方案的变化,你一定能看到学生的成长。
爱上学习教师在线培训即将开课,【零风险,免费用,无需加盟】
如果你是大学生、托管老师、辅导老师、学科老师、对语文有兴趣者、请发我私信,我带你进群(ps头条不允许广告)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 欢迎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