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准”强调的是水 “平”的特性,引申出其可以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特性。
从古字“水”诠释的整体来看,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可见一斑。在所有的神话传说中,“水神”化身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龙王。“龙”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始祖神,被认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同时在天地众神中,“龙”也被认为是掌管江河湖海的水神,每当遇到大旱的荒年,人们就会摆设出丰盛的祭品向龙王求雨。至今人们还习惯把家里的自来水出水口叫作“水龙头”,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
从哲学角度来讲,中国有将水作为世界的本质之一的文化传统,甚至有学者认为,“水”蕴涵着中国古代哲学所有重要的和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哲学概念的隐喻。《尚书·洪范》中将水纳入五行之一,《管子·水地》也明确提出了:“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更是水中所呈现的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老子则认为水是“几于道”的,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上善若水”。
水是流动的,水又是清凉甚至寒凉的;水是向下的,水又是滋润的。先民们在“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下,把具备这些特性的事物都归属于水。
《尚书·洪范》认为,五行之一的水的特性是“润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把肾归属于水,同时把膀胱、骨、发、耳、二阴等与肾相关的事物都归属于水。而与水相对的五行之一—— “火” 的特性却刚好相反,“火曰炎上”。
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水与火是相生相克的。故而理解中医学中的水,必须带有许慎《说文解字》中“中有微阳之气也”和坎卦的“一阳居于二阴之中”的辩证思维,即不能单纯地、机械地理解“肾水”,而应当明了“肾水”中存在有人体的“真阳”之气。此肾水中的微阳之气是人体生命之火、命门之火,与属心之火完全不同。真阳之气如若异常,就会出现虚火上冲,阴不制阳的症状,发生反复口腔溃疡、咽喉炎,甚至月经先期、性欲亢进等病症。此时应当辨证论治,而不能一味清热降火。治疗“水火不济”的名方交泰丸中的肉桂便是从此法之用,只有滋补了肾水中的“真阳”,引火归原,机体才会水火既济,阴阳亨通,健康和平。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 彭卫华
副主编:薛辉 颜彦
( 陵游 半夏 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