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广场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

广场的分类

按广场的主要功能及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1. 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细致的分析。

2. 明确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

3. 考虑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间的关系。

4. 在其服务半径内,能扩大服务群体,并保证范围内有足够的工作人员。

5. 广场位置应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

6. 广场的位置不应对任何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

7. 应充分考虑地方气候,若户外空间在一年之中使用少于三个月,则应改为室内公共空间。

广场的选址

1. 预留一块空地。即原先的地貌保持完好的一块土地,一般都在市郊农田或闲置地。广场多处在城乡结合部、新区或开发区的入口处、主要交通道路的城市出入口处。这些地方自然环境较好,受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少,处在“把头”的位置。广场一般被当作城市的“名片”、“照片”向外界客人进行展示。

2. 通过拆房、搬迁,空出一片场地。这类广场多处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区、商业区或工厂区,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城市污染给市民生活造成的压力而建。

3. 旧址改造。在原有广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或改建等。因位置及环境不同,林奇建议合适的尺度是25-100m,而格尔认为是70-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广场的视觉设计

设计应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与小品融合,如喷泉、雕塑、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度变化等。如果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

广场的功能设计

1. 广场有多种功能时,为避免使用者冲突,应设置不同的分区。

2. 若鼓励人们从广场上抄近道,应消除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3. 若鼓励人们在广场停留,则应布置大量的设施、节点及丰富的边界。

4. 应充分考虑两性的不同需要:男性对于“前院”体验的偏好,以及许多女性对轻松和安全的“后院”体验的青睐。

5. 设计应通过鼓励高强度使用来减少恶意破坏行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存在。

设计应考虑气候的影响

1. 广场位置应尽可能在全年内得到充足的阳光。夏季非常炎热的地方,应利用植被、遮阳篷、花架等提供阴凉。应对建筑高度和体量进行控制,以增加公共空间的光照量。

2. 避免附近建筑的反光在广场中造成令人不适的视觉或温度。积极利用附近建筑的反射光用于照亮广场的背阴区。

3. 应分析广场中风的规律,看刮风会不会导致广场无人问津,尤其是在那些几乎没有酷暑的城市中。

广场的边界设计

1. 巧用铺装变化或绿化边界将广场与人行道划分开来,同时又不会在视觉或功能上阻碍行人对广场的接近。

2. 除绿洲外,广场应至少有两面朝向公共道路。广场和人行道之间的高度变化应保持小于1米。

3.边界应设计有许多凹凸空间,以便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的歇坐和观赏机会,并应注意广场与外界空间的过渡。

广场的交通设计

1. 广场的设计不应搅乱现状交通,应利用由安全步道、步行街等组成的人行系统把各个广场连接起来。应预留预测人们可能会走的直线路径。

2. 适当考量无障碍设计,并注意道路与服务设施的连接,以及道路铺装设施等对人流的引导。

广场景观欣赏

城市广场的设计, 广场的设计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密不可分

融入了文化、历史背景,也是表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方向

在城市设计中是重中之重,是拥有一定的功能特殊性

广场与建筑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广场在视觉上和空间的组织上是对其余结构具有依赖性的

与周边的道路、水景、自然环境组成了有序的综合体

在广场主题的选择上面,要依据与所在位置与规模来确定

是基本的休闲广场,还是具有较强娱乐性质的广场

确定好主题后,就不要给其过多的负荷,承当不应该存在的内涵

围绕它的主题为一个中心点来设计景观节点和小品

遵循其内在的特点与归来,来实现广场的各种功能

这样的广场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公共性,保证公众能及时进入

让广场成为市民们休闲活动的舞台,让城市更加充满活力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会员所上传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