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上将共有57人,其中1955年授衔55人,1956年授衔1人,1958年授衔1人。在这些开国上将中,一共有四位“杨”姓将军,包括大名鼎鼎的“三杨开泰”,即杨成武、杨得志、杨勇三位将军,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杨至诚将军,,他们都是我军的功臣将领。
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他十五岁就参加了革命,17岁就当上了团政委。后历任红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长征时期,杨成武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功勋卓著。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
杨成武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在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阿部规秀生前就是中将,并不是追授的,这个战果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解放战争期间,杨成武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汉北段战役等诸多战役。1948年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又率部参加了绥远战役,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担任过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2004年2月14日杨成武逝世,享年90岁。
杨至诚上将
杨至诚上将
杨至诚是贵州省三穗县人,1903年11月30日出生,1926年杨至诚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他毕业后在贺龙的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1927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第二年他参加了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由于在战斗中受重伤,杨至诚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
杨至诚长期从事我军的军需后勤工作,历任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等职。1938年,杨至诚被派往苏联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
在辽沈战役中杨至诚居功至伟:
1948年6月,杨至诚以佳木斯为中心,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很快建立起具有相当生产能力的机炮厂、手榴弹厂、子弹厂、雷管厂、电器厂、被服厂、鞋帽厂、制药厂等军工厂36处,50多个兵站和医院、仓库,职工达2万多人。仅手榴弹厂月生产能力就达到20多万枚,被服厂日产量9000多套、布鞋厂日产量1万双。为辽沈战役提供军衣、帽、鞋300多万件,其他物资20万件,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解放战争的供给。
新中国成立后,杨至诚历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
1967年2月3日杨至诚病逝,享年64岁。
杨得志
杨得志上将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洋桥(今属株洲),他在17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革命,随由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来到了井冈山。
杨得志历任红15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1师1团团长等职务,长征中他指挥红1团强渡乌江,后又指挥“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
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得志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率部参与了平型关战役,他在冀鲁豫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对日游击战争,抗日武装得到很大的发展。
解放战争中杨得志历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等职务,指挥及参与了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诸多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1994年10月25日杨得志逝世,享年83岁。
杨勇上将
杨勇上将
杨勇,湖南省浏阳县人,1913年10月28日出生,他14岁就参加革命,“马日事变”中就随浏阳县的农军攻打长沙。加入红军后,历任连副政委、政委,营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处处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委等职务。
长征中杨勇在金沙江、大渡河、土城、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的战斗中战功累累。全面抗战爆发后,杨勇历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副司令员、教导第3旅旅长、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他率部积极对日作战,战果颇丰,1944年,他指挥部队连续拔除了日伪军据点200多处,歼灭伪军万多人,使鲁西南的各小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期间,杨勇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等职务,参与了豫北攻势、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成都战役等诸多战役,功勋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历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
1983年1月6日杨勇病逝,享年70岁。
杨成武、杨至诚、杨得志、杨勇四位开国“杨”姓上将中,杨成武、杨得志、杨勇三人大名鼎鼎,著名的“三杨开泰”讲的都是他们,相对而言杨至诚将军的知名度就低多了,但是杨至诚长期从事军需后勤工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的功绩也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