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期
将非遗一代一代更好地传承下去,不仅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传承之下更需要推广,新时代大学生肩上的重担是历史的重任,也是未来的希望。
作者 | 孔萌萌
编辑 | 刘雨薇
来源 | 非遗云村调研队
全文1035字,预计阅读5分钟
今年暑期我参与历史文化学院的非遗调研队进行社会实践,并决定前往兰考县小宋乡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位于小宋乡的大刀面馆。
在真正进行采访调研之前,通过在网上搜集资料,我对大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兰考大刀面,中华一绝。它发源于盛产小麦的豫东地区兰考县小宋乡,起源于宋朝。
大刀面虽“生于乡野”,但是在清朝时期却是十分有名的,曾经甚至作为“长寿面”进贡为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祝寿。但是大刀面作为一项传统美食在今天有些无处可寻,鲜为人知,一些大刀面的制作师傅手中甚至都没有制作工具,让我不禁担忧大刀面的传承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并采访大刀面的传承人师傅了解到,虽然大刀面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本身对于社会的吸纳性还是十分高的,大刀面的传承师傅去往全国各地,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出适合当地人口味的特色大刀面,如:灵宝大刀面、铜川大刀面等等。在采访杨师傅的过程中,杨师傅还谈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陕西发展时结合当地人的口味,将卤汁换成当地人喜爱的臊子,后回到家乡发展又将卤汁换成家乡人喜爱的番茄鸡蛋。杨师傅还为了适应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口味,将大刀面做成杂粮面、蔬菜面等各种口味。
采访结束后,我还品尝了大刀面,真的就如杨师傅说的那样,爽滑Q弹,极具营养。在我看来,如此美味的大刀面不应该是一项被束之高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更应该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项经典美食。
大刀面在一代一代的手艺人之中不断传承,岁月也在此之中一点点流逝,将有关大刀面的一点一滴定格成永恒,经时光反复锤冶,将大刀面炼就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精神,一个文化。大刀面应该真正地融入社会,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制作大刀面,让大刀面真正的精髓在传承人的手口相传之中,在中华大地甚至世界舞台绽放绚烂的花朵。
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时代递来的接力棒,该怎样将它更好地传递下去,值得人们深思。将大刀面不仅仅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融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被人们铭记。将大刀面一代一代更好地传承下去,不仅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传承之下更需要推广,新时代大学生肩上的重担是历史的重任,也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