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显著治河道
直隶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冬春少雨干旱,夏季降雨集中,冬春季节庄稼需要灌溉,夏季田地则需要排除积水。而且直隶境内河流众多,如永定河、漳河、卫河、滹沱河、滏河等流域大都上游宽下游窄,泄水能力大小不一,每遇暴雨常常淹没农田。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在直隶极为重要。清代对直隶的水患异常重视,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内全力治水,对于减轻直隶水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上政绩卓著,其中以治河最为显著。清初河道总督为专职,负责管理河道,全国设有三员:分别是北河河道总督、东河河道总督和南河河道总督。北河河道总督掌漳河、卫河入运归海,永定河疏浚堤防诸事。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令“直隶河道总督不必设为专缺,即于总督关防、敕书内添入兼理河道字样”(《清朝续文献通考·职官一八》,卷一百三十二)。至此,北河河道总督事务全归直隶总督兼管。方观承对民间疾苦非常了解,这为他在直隶总督任上做出卓著政绩打下了基础。乾隆十五年(1750)方观承刚刚就任直督不久,六月二十八、二十九、七月初一日(7月31日、8月1、2日),唐河水暴涨,夜半水至,今保定唐县、曲阳等十余村冲房千余间,192口人遇难。乾隆二十四年(1759)7月,潴龙河水陡发,保定高阳县安澜桥冲塌。方观承长于治水,在任内兼理河道,除对唐河、潴龙河进行治理外,还对直隶省内的永定河、子牙河、滹沱河等主要河流全面治理,在综合治理河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直隶省五大河流,属永定河最为难治,方观承耗费的精力也最多。永定河发源于山西朔县,上游河水浑浊,挟带泥沙量大,与黄河相仿,有“小黄河”之称;下游河床不定,尾闾不畅,有“无定河”之称。永定河给沿河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乾隆帝对永定河河工十分重视,重用了一批治河名臣来主持治理,方观承便是其中之一。乾隆帝认为方观承宜于治河,“为其不穿凿而亦有条理也”,并嘉奖他&34;(《清史列传·方观承传》卷十七)。
方观承不辱使命,将大量精力花费在治理永定河工上,并初见成效。方观承治理永定河从不墨守成规,总是亲自勘察,洞彻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浚或障。
乾隆十四年(1749)十一月,上任不久的方观承即上疏言: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请就旧有北大堤避高趋低,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畅通无阻。十五年(1750)六月,永定河南岸三工淤沟夺溜,乾隆帝命令将江南总河高斌所著《豆瓣集漫口图》抄寄给方观承,令其参照。方观承上疏道:永定河与豆瓣集情形不同,豆瓣集为中河余水漫溢,可以选择在水缓处施工。而永定河三工南为月堤缺口,北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只堵月堤,则溢水无归路,只能堵筑漫口,逼溜入引河。乾隆十六年(1751)春三月,方观承上疏:永定河下口掣溜出冰窑坝口,请在坦坡埝尾东北斜穿三角淀,开引河归入叶淀,自凤河转输入大清河,此议得到施行。乾隆十八年十二月(1754年1月),方观承又在奏折中提出,永定河下口渐淤,请于永定河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自凤河流入大清河,后又请在下口北埝外做遥埝,为均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堤,与遥埝相接。这些建议均得以施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乾隆帝的肯定与称赞,“叹其筹永定之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国朝耆献类征·方观承》)。
嘉庆李逢亨修
《永定河志·乾隆十六年永定河四次加堤改河图》
方观承除对永定河治理外,对直隶省境内的其它河流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加以治理。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月,河南省黄河两岸旧有大堤残缺漏水,黄河水从阳武县灌入直隶省的长垣、东明等县,冲开三口月堤。方观承奉命前往查勘,在仔细勘察决堤情形之后,于乾隆十七年二月(1752年3月)上奏指出:长垣、东明两县以太行堤作为黄河水北进的屏障,康熙六十年后太行堤屡次被冲决,请在堤西开新引河,并用所起之土另建新堤,这样堤外有河道疏解沥水,河内有堤以防止漫溢,事半功倍。乾隆帝下旨依议而行。之后,方观承又上疏对子牙河、滹沱河、漳河、拒马河等进行治理。乾隆十八年三月(1753年4月)他提出治理子牙河应自杨家口至阎儿庄改支河为正河,再于阎儿庄尾北通蔡家洼沿留儿庄东堤抽挑河漕,下接黑港旧河然后入正河。滹沱河在束鹿改流南徙,由宁晋县入滏阳河后,地方官请导归旧道,方观承亲自勘察,弄清实际情况之后,于乾隆二十四年(l759)九月上奏:陈明改流后的河道为滹沱河旧道,且距晋州、宁晋城30余里。近河村庄多在高阜,可以筑堤防护,不必疏浚。治理漳河应自临漳东南改流趋大名,分支为二,一出城北,一流入河间,并于河口筑坝,疏淤浚河。
嘉庆李逢亨修
《永定河志·乾隆二十年永定河五次改移下口河图》
此外,方观承督促属员在各地开挖沟渠、疏通泉源,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水利措施施之于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乾隆二十七年(1762),方观承集中人力在正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处建设沟渠,“上下游并皆协助,略与豫省相仿”。漳河、滏河等河沟渠疏通,取得了一定成绩。河间附属沟渠消水较以前更为迅速,保定四境制定开沟种树的章程,其余各处沟渠建设都先后开工,“至田间沟渠与道沟或分或合,要使沥水有归,农田杜患”(《方恪敏公奏议》,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一)。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方观承上疏曰:“直隶大道沟渠、田间浍渠,自大兴宛平,东至抚宁,西至易涿,西南至望都东南至阜城又运河大道自武清至吴桥一路,其三十二州县叠道开渠一律完成”。乾隆皇帝谕曰:“沟渠既河道之脉络也,应联为一气,方得宣泄”(《方恪敏公奏议》,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一)。沟渠成网,既能排除水患,又能增加水利,对于保障农业的丰收起到一定的作用。
乾隆皇帝
《阅永定河堤因示直隶总督方观承》诗
方观承认为直隶田间不但要多设沟渠并开道沟,沟渠开设之后要悉心管理,并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法。乾隆二十七年方观承上奏:“开浚之后,应请责成渠长、圩头按年劝用民力,随时经理,官为稽查,如或民力不及即当钦尊,训示酌助口实,有如时当春月即以例借之谷,为董率之资,乘便集事,更易为功,总期事不劳而民不扰,沥水有归,农田杜患”(《方恪敏公奏议》,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一)。
清直隶山东交界段黄河图
(未标明作者及年代)
由于方观承勤于治理,防患未然,全省境内永定、大清、子牙、滹沱、漳河等直隶主要河流此间近二十年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水患。在治水过程中,方观承注意总结发展水利及治水经验,曾聘请幕僚赵一清、戴震等人纂修《直隶河渠水利书》一部103卷,当时没有刊行。后王履泰对该书重编发行,题名《畿辅安澜志》,共56卷(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赵一清传》)。
乾隆皇帝
《命直隶总督方观承疏浚安国河诗以纪事》诗
(转自:保定文化旅游)